如何建設一座兒童友好城市?蕪湖正寫下答卷。
從學校、公園等傳統兒童活動場所,到社區、醫院等城市公共空間,從文旅項目的創新實踐到科技創新的場景應用,我市正以兒童需求為導向,推動城市功能進一步升級。當兒童的視角成為空間規劃的標尺,當童趣的想象融入公共服務的肌理,蕪湖正用實際行動,讓城市的每個角落都能承載孩子們的成長夢想。
來到灣里街道華強社區,順著兒童友好社區指示牌,記者來到了一個充滿童真的成長小站。這里有溫馨舒適的母嬰室、充滿歡樂的親子園,兒童種植區里孩子們栽種的花朵競相開放,童心驛站里孩子在開心地玩耍。在暖心亭旁,社區還專門設立“兒童議事園”,鼓勵孩子們參與社區事務。華強社區黨委副書記、婦聯主席呂晨曦介紹,社區不僅完善硬件設施,還整合資源開設特色服務、“第三課堂”等,為孩子們提供活動、鍛煉、實踐的好去處,讓家門口的兒童活動空間更有吸引力。
面向兒童的善意和友好,是一座城市散發的關懷與溫暖。自入選兒童友好城市以來,我市聚焦政策、服務、權利、空間、環境五大友好,全域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六一”前夕,皖江兒童口腔醫院給幼兒園的孩子們進行刷牙知識的普及。這里仿佛是幼兒園的延伸,卡通元素貫穿整體裝修,配備了兒童的讀書區、娛樂區、洗手臺,就連診室都用動物的名字替代。醫院負責人方燕介紹,從溫馨的就診環境,到溫和的診療語言,再到創新的診療方式,醫院通過多維度細節設計,幫助孩子們消除看牙的緊張與恐懼。
結合兒童生活、游憩、學習、出行等場景需求,我市因地制宜靈活推進兒童友好基本單元建設。在公園、商圈、街區、醫院、學校,以及城市的“金角銀邊”,也處處可見兒童友好空間的建設成果。
截至目前,全市實施兒童友好社區項目34個,兒童之家959個;在城市書房中設立“兒童之家”閱讀空間,建成閱讀空間72個,面向兒童舉辦閱讀、戲劇展演等文化活動;打造家門口“童趣圈”,新建100個口袋公園“蕪小園”中,兒童游樂設施占60%,打造“15分鐘社區兒童生活圈”。
在兒童福利保障上,我市構建起全域覆蓋的服務網絡:建成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71個、殘疾兒童康復定點機構11個,將0—6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納入民生工程;開展免費產前篩查、29項新生兒疾病篩查及30萬中小學生眼健康檢查;實現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專職教師配備、教師培訓、學生測評四個100%覆蓋。
同時,我市積極搭建兒童發聲平臺,成立91個兒童議事組織,開展169場實踐活動;建設456個家長學校和家教指導站,實施92個家庭教育公益項目;評定31個市級研學基地,推出5條精品研學線路。
今年,我市出臺兒童友好新十條,圍繞兒童友好空間、普惠托育、家庭教育、兒童參與等10個方面,分領域推出兒童友好行動。這不僅是一份城市發展的行動綱領,更是一份寫給兒童的成長承諾——讓兒童充分融入城市建設與發展、充分享受城市便利與安全,讓兒童友好真正成為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