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2ek9n"><acronym id="2ek9n"></acronym></s>

        1. <s id="2ek9n"><acronym id="2ek9n"></acronym></s>
          <rp id="2ek9n"></rp>

          <nav id="2ek9n"></nav>
          您的位置: 首頁 >> 工作之窗 >> 發展驛站 >> 科技創新

          合肥跨越式發展中的女性“面孔”

          發布時間:2023-12-05 來源:合肥市婦聯 閱讀:568
          字體:[    ]
          保護視力色:

          從解放前“方圓五公里,人口五萬人”的江淮小邑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合肥在時間的洪流中,一路激昂高歌、奔涌前行,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加速發展模式。如今的合肥經濟總量過萬億、常住人口近千萬……完成了令人驚艷的華麗蛻變。

          在推動經濟發展、城市進步的過程中,合肥女性的力量從未缺席。她們披拂過歷史的蒼茫煙靄,在崢嶸歲月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們奔涌于時代的滾滾浪潮,在艱苦卓絕中書寫磅礴奮進的篇章;她們凝結起燎原的星火力量,在偉大復興中創造非凡閃耀的奇跡……成為合肥逐夢道路上最堅實的“半邊天”。 

          【有勇有謀】

          她帶領婦女積極參加革命

          “我姊妹趕快要覺醒,組織婦女會,團結要結緊,聯合工農兵,共同來革命,推翻舊社會,打破舊家庭?!边@首由中共合肥北鄉支部首任書記崔筱齋創作的《婦女覺醒歌》,深刻激發了舊社會婦女參加革命的熱情,而費修平就是其中一位。

          費修平出生于1914年,是長豐縣陶湖鄉費塘村人。1930年,在舅爹爹崔筱齋的影響下,費修平參加了革命,中共北鄉支部的聯絡站就設在她家,她主動承擔了放哨送信等任務,并于 1931年加入共青團。當時崔筱齋、李星三等創辦了雙河婦女協會,費修平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積極性高,很快便成為了婦女協會主要負責人。

          1931年春,在崔筱齋等人的領導下,合肥北鄉的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年僅 17 歲的費修平帶領婦女協會進行春荒扒糧斗爭,向廣大婦女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動員她們走出家庭,為革命為國家出錢出力。

          1938 年,新四軍羅炳輝部隊路過家鄉,強烈的報國心驅使費修平參了軍,在部隊,費修平成長得很快。1940 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黨員。她時刻謹記初心使命,竭力為革命貢獻光和熱??箲鸾Y束后,費修平轉入地方工作。在壽縣農村地區組織開展游擊戰,打擊國民黨地方武裝。1949 年 1 月,費修平擔任下塘鎮鎮長,當時正值渡江戰役的關鍵期,費修平積極組織人力物力擔架運輸隊開赴前線,為前方大軍提供后勤保障。 

          【熱血忠誠】

          她六次撐船送解放軍渡江

          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百萬雄師強渡長江。茫茫江面上,上萬船工抱著誓死運送解放軍“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決心,奮勇向前。當時,年僅14歲的漁家少女馬毛姐,就是其中之一。

          歲數小、身體弱,還是個女娃娃,最初解放軍并不同意馬毛姐登船??墒谴蚨ㄖ饕鉀Q不退縮的馬毛姐藏進了蘆葦叢,趁著信號彈升起,撿起長篙就上了船。就這樣,穿著滿是補丁的小棉襖,馬毛姐載著解放軍戰士駛離江岸。

          敵人的子彈如雨點般,打爛了船帆,也打傷了馬毛姐的右臂。她忍住痛,撐著船,拼命劃向對岸。那一夜,馬毛姐橫渡長江6趟,先后把3批解放軍送上南岸。渡江戰役勝利后,馬毛姐被授予“一等渡江功臣”稱號。

          1951年9月,馬毛姐收到毛澤東主席親筆簽名的請柬,邀請她進京參加國慶慶典。在北京,毛主席親切接見了馬毛姐,還為她題詞“毛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北京歸來,馬毛姐在安徽省炳輝烈士子女學校等學校讀書學習,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7年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馬毛姐先后在合肥車站麻紡廠、針織廠、被服廠、帽廠、東風服裝廠等生產一線工作,擔任過車間主任、工會主席、黨支部書記,后又擔任合肥市服裝鞋帽工業公司副經理、工會主席、黨委委員。在這些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她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和工作,多次榮獲省、市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等稱號。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黨中央決定,授予馬毛姐“七一勛章”。 

          【吃苦耐勞】

          她是從礦山上走出的“紅旗手”

          1955年,徐清蘭在肥東老家生產隊時,因為年輕能吃苦,在工作上表現突出,19歲便入黨成為了黨員。1958年,年僅22歲的徐清蘭進入位于肥東的合鋼一廠橋頭集雙山開采廠,在三八塘口開采白巖石礦,供應合鋼一廠和馬鞍山鐵礦。之所以叫三八塘口,正是因為這個塘口的工位上全部都是女性。

          那時候,女工們一起開山撿石頭,工作很辛苦。上山撿兩籃小石子就用一根扁擔挑著送到橋頭集。那個年代,路遠又沒有什么代步工具,挑一擔石子要走八九個小時才能到,一天下來肩膀上的皮都磨掉了。但女工們從不喊苦喊累,渾身都充滿著你能挑,我也能挑的干勁。

          從早上6點上山開山采石,一直忙到中午12點,簡單吃完午飯,沒有人午休就立即投入到開山采石的工作中,直到天黑,這就是徐清蘭的工作日常。等把石頭從山上挑到橋頭集,她早已累的筋疲力盡,到了晚上回不到場區,她就和同事們窩在草垛里和衣而睡。

          開山采石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一不小心就會受傷,徐清蘭也不例外。一次用小推車從山上往山下運石頭時,車上的一個石頭掉了下來,一下子砸到了她的大腿,石頭尖銳的棱角劃破了徐清蘭的大腿,甚至能看見骨頭。

          等到了醫院,醫生說縫不了針,只能用紗布包起來。徐清蘭回家休息了幾天,覺得不能這樣在家待著,于是又回去工作,每一次從山上下來,傷口被撕裂,就得去醫院換紗布,一天要換好幾次紗布,可她硬是咬著牙挺了過去。1961年,徐清蘭因為工作業績突出,受到領導和群眾的一直好評,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心系群眾】

          她不遺余力帶大伙脫貧致富

          出生于1949年的方勝英,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巢湖市廟崗鄉方集村人,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三姐”。1982年,正值青春年華的方勝英,因其才干出眾,成了當時縣級巢湖市第一批聘用的鄉級干部,擔任了家鄉方集鄉(巢湖市撤區并鄉后統稱為廟崗鄉)的婦聯主任,同時也是該鄉的黨委委員。

          從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方勝英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牢記黨的宗旨,盡自己所能,做好基層婦女工作,多為家鄉姐妹們服務,帶領她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當時的方集鄉,因地處巢湖市偏僻的西北角,許多村民的家庭生活還是十分的困難。

          為此,上任伊始的方勝英,抓住當時一家大的外貿企業,需要找代加工點加工繡品的機遇,以鄉婦聯的名義,開辦了一個代為加工的“繡花廠”,以幫助那些貧困家庭走上富裕路。她充分利用自己是本鄉本土、對家鄉熟悉的便利條件,和各村的婦女主任們一道,走村入戶動員各村婦女姐妹,利用閑散時間,將從合作的廠家拿來的繡品訂單,在家進行繡花加工,以此來增加家庭經濟收入。1989年,方勝英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2004年,退休后的方勝英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創業??吹酱謇锏睦蠒?7歲還在忙活,她就想,自己作為老黨員是不是能干些什么,帶著村民們一起做,改善他們的生活。她承包了300畝荒山,種桃子、種茶葉。經過一年的艱辛努力,荒山“起死回生”,一時間解決了當地許多農民的工作問題,也成功起到了示范作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種茶行列。方勝英在升華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為當地百姓開辟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 

          【無私奉獻】

          她一心為教育助鄉親脫盲

          董思英曾是安徽省肥西縣豐樂鎮民辦掃盲教師,在教育崗位上奉獻了三十余年,豐樂鎮曾有400余人經她一手脫盲。作為一名黨員,她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給夜校村民掃盲,并將自己每月10元的工資全部奉獻給教育事業。1994年,董思英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董思英立志當鄉村小學教師是從初中畢業開始的。1964年,豐樂公社劉灣村初設教學點,董思英被聘為教學點的“點長”兼教師。從那時起,她就以校為家,暗自下決心:“教育為脫貧,為民獻愛心;不記名和利,竭力報黨恩?!?/span>

          她把那些沒錢上學的孩子全部邀來,一切費用由自己承擔。白天教50多個小學生上課,每周30節課,還要備課,和正規學校一樣,晚上又教大齡青年識字。那時農村沒有電,又沒有燈,晚上有四五十人。她用鐵絲把燈一盞一盞吊起來,煤油緊張,她又買了一盞汽油燈,慢慢地,班里來識字的大齡青年越來越多,很多婦女也慕名來參加學習。

          有個蘇北姑娘嫁到村中,一字不識,掃盲一年后認識了500多字,能寫信給娘家父母。為了掃盲,她挨家挨戶地動員學生教他們上課。有些學生年齡較大,愛面子,不愿上學,她就苦口婆心地說沒有文化的苦處。有的學員家里人口少,農作時需要人幫忙,她就送教育上門。

          1996年,董思英調到五四小學,任人民教師。早上她按時到四五里外的學校上班,晚上她草草結束家事,忙著準備為那些特殊的學生——掃盲班學員上課,一直忙到12點以后才能睡覺。30年來,風風雨雨,坎坷的道路不知走過多少,但她一往無前,執著于教育事業,成為鄉親們難以忘懷的啟蒙人。 

          【鍥而不舍】

          她是勇攀高峰的女科學家

          張欣,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主任,她還有另外一個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哈佛八劍客之一。1979年出生的張欣,曾在北京醫科大學(2000年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習醫學,2001年前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深造。

          她所從事的研究是將磁場應用到人類健康領域。獲得博士學位后,她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工作。在海外多年,張欣一直心系祖國,直到2012年,遇到了合適的時機。在了解到“科學島”(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相關情況和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后,張欣被吸引回國,想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回國后,張欣加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開始了在科技領域從“0”到“1”的開拓。她結合自身醫學與生物學研究背景,另辟蹊徑,敢于創新,依托穩態強磁場大科學裝置,與工程組精誠合作,帶領團隊取得了諸多重大突破。

          面向磁生物學與磁醫學領域,率先搭建了≥20T強磁場生物樣品檢測平臺,研究了生物樣品微觀磁學特性及其與強磁場的相互作用機制,界定了磁場的生物安全范圍,開發了其在抗腫瘤、糖尿病和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受國際知名出版社Springer邀請出版了穩態磁場生物學效應英文專著,并翻譯為中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由于反響良好,又受邀對中英文均進行了再版;爭取到國際磁科學會議在合肥的舉辦權,并舉辦了首屆全國磁生物學與磁醫學大會,在國內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推動了磁生物學與磁醫學領域的發展。

          當然,作為一名女性科研人員,張欣對科研工作也有著獨特的理解。她說,科學高峰前沒有性別,在實際工作中性別對工作的影響并不大,尤其是科研領域,不管是申請項目或發表文章,不會因為是女性就有照顧。但同時,在工作中,女性擁有獨特的優勢,例如女性普遍比較細心、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優異,團隊凝聚力也更強。事實上,在張欣的團隊中,女性比例一直都保持在一半以上。

          在談及“安徽省三八紅旗手標兵”這一榮譽時,張欣笑著說:“獲得這個榮譽我覺得很榮幸,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同時這也鼓勵了更多女性去做她們自己喜歡做的事。實際在工作能力方面女性并不比男性差,只要肯用心肯努力,家庭與工作還是可以做到兼顧。今后,我們也會繼續把工作做好,爭取取得更好的科研成績?!?/span>

          前驅萬里風正勁,時光不負追夢者。在合肥的這片“沃土”上,一代代合肥女性初心如磐,擘畫藍圖,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嶄新的飛躍。她們將矢志不渝的追求,求真務實的篤行,永不止步的進取,化作每一縷向上的澎湃動能,為新征程上的合肥續寫了新的輝煌篇章。

          亚洲精品图区,日韩 欧美 精品 原创视频,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久久,欧美精品黄色免费在线播放A
          c_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