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巴以沖突的中國戰地女記者陳慧慧。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女記者們的忙碌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
編者按
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為中國的媒體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這一群體進行學術研究,不僅可以弘揚她們的精神,更能為今后傳媒行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第24個中國記者節前夕,本文作者對女性傳媒工作者學術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發現這些研究從橫向來看,主要涉及女性傳媒工作者的職業形象、生存現狀、作品分析三大領域;從縱向的歷史發展來看,大致可分為介紹、轉型、反思和包容四個階段。
■ 董小菲
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為中國的媒體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這一群體進行學術研究,不僅可以弘揚她們的精神,更能為今后傳媒行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女性傳媒工作者的相關學術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陸續出現。這些研究從橫向來看,主要涉及女性傳媒工作者的職業形象、生存現狀、作品分析三大領域;從縱向的歷史發展來看,大致可分為介紹、轉型、反思和包容四個階段。
女性傳媒工作者研究的三個重點領域及變遷
從同質走向多樣的職業形象。職業形象的內涵很廣,包括專業能力、外在形象、內在形象等。20世紀90年代及以前,有關女性傳媒工作者職業形象的研究數量不多且以女記者為主。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女記者們帶著崇高的新聞理想,將自身的發展自覺融入國家民族的事業,帶著參與社會變革的屬性,這一時期女性傳媒工作者的形象是積極的,也是同質的。21世紀以來,女性傳媒工作者的多樣性和異質性被逐漸發現。
首先,研究者們關注的媒體,從現實空間的報紙拓展到電視、網絡以及虛構空間的小說、電視劇、電影;研究領域從傳統的新聞領域,拓展到時尚、娛樂、體育、軍事等。研究者們也更加注重對媒體類型或內容的細分,其中對電視行業女性傳媒工作者形象的研究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主要涉及談話節目、新聞采訪、幫忙類節目、人物專訪節目等。其次,在諸多的形象要素中,女性傳媒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最受重視,對“語言”能力的研究又占據多數。此外,研究者們還向歷史溯源,考察了近現代不同時期女性傳媒工作者的職業形象。這些研究多從家庭和職業的雙重視角切入,將近現代女性傳媒工作者職業形象提煉為艱苦辦報、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事業為主兼顧家庭的職業精神。
從群體畫像到深入個體的生存考量。職業生存狀況的研究涉及職業基本情況、工作情況。此領域的研究始于1995年第一次全國性的女性傳媒工作者問卷調查,后續研究也多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開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調查涉及的行業領域不斷增加,內容日益涵蓋女性傳媒工作者職業和家庭等多方面,考察的維度和指標趨于豐富。這些調查性的研究發現,女性從業人員的數量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識、職場素養等個體層面的“內部因素”已經有了明顯改變,其他屬于“外部因素”的生存狀況并未獲得明顯或者說是根本性的變革,女性傳媒工作者的職業地位整體上不高。
除了在群體層面的宏觀考察外,研究者們的視角也逐漸轉向對個體微觀層面的關注。學者們總結了女性傳媒工作者的優勢,例如善于言辭溝通、長于感性思維等。2010年左右,出現了關于身心健康和自我認知的專門研究,其中職業壓力、職業倦怠、成就感下降等有關職業枯竭方面的研究又占多數。這些研究發現,女性傳媒工作者存在比男性更為嚴重的生存危機感,從而出現了比男性更加嚴重的職業枯竭現象。在應對策略方面,多數學者呼吁女性傳媒工作者要加強自身的健康建設,并強調社會各界要建立和維護女性的社會支持系統。
從剖析作品到關注作品與人。研究者們關注的作品,從類型來看,早期以文字作品為主,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女性傳媒工作者的作品形式逐漸豐富,尤其是短視頻的興起使得一大批以女記者為焦點的創作取得了較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創作者來看,研究者們考察的作品多出自新中國成立后的傳媒工作者,但也指出老一代工作者的作品對歷史研究和學科發展的重大意義:他們帶著文字救國的理想,將本身的女性特質融入作品中,獲得了女性對時代的主體性表達。
整體來看,多數研究只偏向于對作品本身的分析,包括作品的題材、采寫特點、表達方式等。部分學者將創作者本人的經歷和作品分析進行結合,不僅說明了作品如何,還在一定程度上交代了產生此類作品的原因。少數學者試圖從社會性別理論切入分析,女性傳媒工作者的作品中充滿了女性視角,體現為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和生態關懷,通過如實反映婦女的生活,將其作為一種積極的發展力量來呈現。對女性傳媒工作者作品的研究從著重分析作品本身,轉向更加注重作品與創作者、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系。
女性傳媒工作者研究的四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介紹期。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行。1985年,中國簽署了《到2000年提高婦女地位內羅畢前瞻性戰略》,進一步展示了推行男女平等政策的決心。這一時期女性的發展更多是在政治和經濟的共同因素下推動的,其中政治因素是主導。女性傳媒工作者以被解放者或者社會建設者的姿態進入新聞傳媒行業,其身份特征在男女都一樣的話語中很少被提及。這一時期傳媒研究領域開始復蘇,舊刊復刊,新刊創立,這為女性傳媒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較寬廣的發表空間,但文章大多由媒體工作者撰寫,不屬于嚴格的學術研究。
1995年至2004年——轉型期。這一階段,跨越了兩個世紀,彼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改革開放取得深入發展。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北京《行動綱領》將“婦女與媒體”列為12個重點關切領域之一,引起了學術研究領域的關注。同年,女性傳媒工作者研究領域出現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課題——《中國女新聞工作者的現狀和發展研究》,這標志著女性傳媒工作者的研究從感性轉向理性,放棄口號式的呼喊,更加強調學術的角度和立場,諸多研究不再使用事實感受描述式的“方法”,而是采用社會性別的視角進行分析。
這一時期的研究關注女性群體的生存和發展,關注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但多數研究者認為改變這種現狀的出路在于女性自身的努力,鼓勵女性傳媒工作者抓住歷史發展的機遇提升自己。
2005年至2014年——反思期。2005年,放眼世界新聞業,女性從業者數量首次超過男性。2014年,《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2014》的數據顯示,網絡新聞從業者的構成中女性過半。隨著女性數量的快速增加,“崛起”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聲音。女性傳媒工作者的相關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方法更加多元,研究內容也愈發具體和細膩。大量研究者認為在傳媒行業中,女性具有獨特的性別優勢,然而他們也發現,單純量的增加并未真正改變女性的地位,數量增加的背后隱藏了不顯而易見的問題。因此,不少研究開始關注女性傳媒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問題、職業發展障礙。該時期的研究,不再將女性傳媒工作者作為一個總體來考察,而更多關注不同個體層面的女性傳媒工作者面臨的具體情況。
2015年-至今——包容期。這一時期,新媒體崛起,短視頻興起。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信息生產的模式,為媒體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參與和表達的新空間。同期,講好中國故事、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鄉村振興、縣級融媒體建設、踐行“四力”、凝聚“巾幗力量”等重大時代話題和任務被不斷提出。作為實踐性較強的領域,傳媒生態的變革和國家社會的發展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素材。有關基層女性傳媒工作者的研究首次出現,越來越多文章出現在非新聞傳播類的期刊上,研究者們在堅持還原女性生命體驗的同時,強調兩性的并置研究,考察女性的同時也關注男性。新技術帶來傳媒生態的復雜化,研究視角向兩性并置轉換,其他學科理論資源和范式被引入,在上述多重力量的作用下,這一時期的研究呈現出越來越多元與跨界的包容特點。
女性傳媒工作者的存在,帶來了諸如女性利益保護、男女平等意識加強、多元文化展現等方面的新鮮視角,她們的種種經歷和思想觀念是當代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通過對女性傳媒工作者學術研究成果的梳理,使得女性傳媒工作者在從業道路上的探索與奮進歷程得以明晰,在引導公眾強化男女平等觀念上的促進作用得以彰顯。同時,也有助于啟發傳媒行業從兩性平等和諧發展的視角挖掘和拓展新聞媒體的價值,更好地發揮媒體作為信息傳遞者、公民引路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