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11日在湖南長沙聯合舉辦2023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儀式向社會推出50名優秀少年的先進事跡。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董店中心學校九年級學生朱晴雨入選2023年度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并作為8名重點推介人選之一參加現場發布。
朱晴雨近照。
朱晴雨是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董店中心學校九年級學生,她出生于農村家庭,從小熱愛勞動、勤學善思,課余時間經常幫著父母種植白姜。為了解決白姜減產難題,朱晴雨將自家姜田當作實驗田,對空氣和土壤溫濕度進行測量對比,帶領校級氣象科技興趣小組撰寫《探究當地“回南天”現象產生條件氣象科技實踐活動報告》,獲第九屆安徽省中小學生氣象科普競賽中學組一等獎,并結合“回南天”現象研究“姜閣催芽、深翻高垅、遮陰搭棚”等種姜技術,到田間地頭、春耕現場宣傳種姜知識,為提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銅陵白姜的產量做出了一份貢獻。
朱晴雨幫助當地姜農種植白姜。
與姜結緣的“小學霸”
朱晴雨出生于天門鎮新華村。當地的白姜以纖維少、肉質爽滑脆嫩聞名全國,白姜產品和相關加工制作技藝于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朱晴雨祖輩世代務農,種植白姜是家庭經濟主要來源,收成好時4畝姜田一年有近8萬元進賬。但盡管按照“陽春三月踩姜垅,清明四月下姜閣”的農諺辛勤勞作,每隔幾年總會遇到產量減半、收成不佳的情況。這不僅困擾著朱家人,也是村里姜農們的一塊心病。從小成績優異的朱晴雨,因為心疼父母種姜不易,課余時間就愛往姜田跑,催姜芽、挖姜田、踩姜壟,一來二去雖然種植技術仍有不足,卻對白姜的生長習性有了一定了解,她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鄉親們解決白姜減產難題”。
朱晴雨有一本專門記錄白姜種植知識的筆記本,里面記滿了她在圖書館和網絡上收集的資料。通過長期測量對比研究,朱晴雨逐漸摸索到當地自然條件和白姜生長的聯系,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測,她打起自家姜田的“主意”。
朱晴雨在老師的帶領下與氣象小組成員測量近地面溫度。
智慧助農的“小能手”
2021年3月初,朱晴雨拿出自己的“研究資料”,認認真真與爸爸媽媽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磾祿?、講原理、做推論,在朱晴雨的努力下,父母答應了她的請求,拿出自家姜田當作實驗田。
令人欣喜的是,5月上旬朱晴雨家畝均姜種出芽率提升了10%,國慶期間4畝姜田產出白姜1.1萬斤,畝均增收約4000元。而就在當年,村里部分姜田仍然出現了減產問題,反觀朱晴雨家的增收,大家都充滿好奇。此時的朱晴雨卻并未被喜悅沖昏頭腦,為了準確把握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讓每一次播種都踩在點上,她申請加入學校氣象興趣小組。清明前后,她和同學們用了兩個月時間,堅持每天收集記錄校內氣象站的監測數據,前往市氣象臺、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進行實地觀察、測量,在老師的帶領下,制作統計月報表、繪制曲線圖和折線圖,最終判定當地潮濕現象是因“前期氣溫較低,后期氣溫快速回升導致室外露點溫度大于或等于室內地面溫度”所產生的“回南天”現象。朱晴雨據此將研究成果撰寫成《探究當地“回南天”現象產生條件氣象科技實踐活動報告》,獲第九屆安徽省中小學生氣象科普競賽中學組一等獎。
朱晴雨在天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白姜種植交流會上向姜農普及種姜知識。
樂于助人的“小雷鋒”
研究得獎后,在父母和老師的支持下,朱晴雨結合“回南天”現象研究“姜閣催芽、深翻高垅、遮陰搭棚”等種姜提產技術,制作課件、“明白紙”和手抄報,到田間地頭、春耕現場宣傳白姜種植知識,并依托村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召開的農技培訓會普及“回南天”現象,推廣科學化白姜種植技術,有效解決了白姜減產難題。
在生活中,朱晴雨同樣坦率真誠、樂于助人。她的同學姚貴娟是一個孤兒,自小和爺爺相依為命,生活十分困難。自上幼兒園起,朱晴雨就經常帶著姚貴娟回家玩,留她在家中吃飯。到鎮上讀小學后,朱晴雨的母親在學校旁租房陪讀。此時,姚貴娟的爺爺已年近八旬,在朱晴雨的央求下,母親和姚貴娟的爺爺商量后,將姚貴娟也接到鎮上讀書,并寄住在家里。此后9年時間,朱晴雨雖然年紀更小,卻像姐姐一樣照顧姚貴娟,有新衣總是讓著姚貴娟穿,并在學習上幫助她。朱晴雨的母親也與姚貴娟的爺爺簽訂了撫養協議,姚家的家庭財產由姚貴娟繼承,他們僅是義務照顧姚貴娟。朱晴雨一家分別于2019年9月入選“安徽省最美家庭”,2020年12月入選“全國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