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為實施好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充分發揮鄉村工匠名師、大師在鄉村工匠培育工作中的示范帶動作用,農業農村部聯合全國婦聯等七部門印發《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實施方案》。自2023年起,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將會同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婦聯等部門完成首批鄉村工匠名師、大師評選認定工作。
目標任務
自2023年起,啟動實施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力爭到2025年底在全國認定百名鄉村工匠大師、設立百個大師傳習所,認定千名鄉村工匠名師、設立千個名師工作室,弘揚傳統技藝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價值,活態傳承發展優秀傳統鄉土文化,順應鄉土人才成長規律,激發鄉村工匠內生動力,扶持鄉村工匠領辦創辦特色企業,打造鄉村工匠品牌。
組織實施
根據《指導意見》,由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婦聯組成鄉村工匠培育工作推進小組(以下簡稱“推進小組”),負責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研究名額分配,協調推進鄉村工匠名師、大師組織評選、賽事舉辦等事宜。原則上每年每個省份可推薦9—10名鄉村工匠名師,西部省份可增加1—2人,根據鄉村工匠名師評定結果,每年每個省份可從中推薦1名鄉村工匠大師,西部省份可增加1人。
認定程序范圍
主要從縣域內刺繡印染、紡織服飾、編織扎制、雕刻彩繪、傳統建筑、金屬鍛鑄、剪紙刻繪、陶瓷燒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飾、印刷裝裱、器具制作等領域的省級鄉村工匠名師中產生。各地可結合實際適當拓展范圍。
認定條件
鄉村工匠名師。國家相關部門聯合認定的鄉村工匠名師原則上從省級鄉村工匠名師中產生,認定為省級及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優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德藝雙馨;技藝精湛、具有豐富傳統技藝設計、制作實踐經驗和較高藝術造詣,在技藝傳承中發揮重要作用;獲得至少1次省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行業內省級以上比賽獎項,或在行業內享有較高聲譽;領辦創辦或作為技術骨干參與經營的經營主體,在當地特色產業發展中起示范帶頭作用,能帶動一定數量農民就業增收。
鄉村工匠大師。原則上從國家相關部門聯合認定的鄉村工匠名師中產生,認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優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德藝雙馨;技藝精湛、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和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是技藝傳承中公認的代表人物;獲得至少1次國家級職業技能大賽、行業內國家級比賽獎項,或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帶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成效明顯,已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認定程序
推薦。各?。ㄗ灾螀^、直轄市)農業農村(鄉村振興)部門會同教育、工業和信息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文化和旅游、婦聯等相關部門,按照年度名額分配和認定條件推薦鄉村工匠名師、大師人選。擬推薦人選要如實填寫《鄉村工匠名師、大師推薦表》,并附3000字左右推薦材料。各地報送前應征求公安、生態環境、稅務、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意見。要對擬推薦人選逐級考察審核,在適當范圍內公示,并于每年6月底前向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報送鄉村工匠名師擬推薦人選,9月底前報送鄉村工匠大師擬推薦人選。
復核。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負責收集匯總各地鄉村工匠名師、大師擬推薦人選,由推進小組嚴格認定條件,按照分管范圍領域進行復核。
公示。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對通過復核的擬推薦人選在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上進行公示。
認定。公示無異議的人選,由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相關部門分別認定。
支持措施
支持技藝傳承。支持鄉村工匠名師、大師設立工作室、傳習所,開展師徒傳承,提升技藝水平。對技藝設計提升能力強、帶動縣域產業發展、帶動脫貧人口就業增收達到一定規模的工作室、傳習所,經個人申請或組織推薦,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推薦,由推進小組認定為鄉村工匠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
支持技能培訓。教育、文化和旅游、婦聯等相關部門將鄉村工匠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開展的技能培訓納入專項研培計劃和專班培訓,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組織實施鄉村工匠專門研培計劃。
支持產業發展。支持鄉村工匠名師、大師領辦創辦經營主體,鼓勵申報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符合條件的按規定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富民貸”等各類金融支持政策;對吸納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就業的,按規定落實相關就業幫扶政策。
支持品牌培育。鼓勵鄉村工匠名師、大師弘揚技藝、開發精品、創設品牌。鼓勵高等學校和社會力量,挖掘鄉村工匠品牌文化內涵,提升品牌策劃設計水平,提高品牌價值和競爭力,打造鄉村工匠產品品牌、勞務品牌。
支持評先評優。對傳承傳統技藝較好、產業帶動效果明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鄉村工匠名師、大師,優先推薦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在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等表彰中予以適當傾斜,增強其獲得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