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2ek9n"><acronym id="2ek9n"></acronym></s>

        1. <s id="2ek9n"><acronym id="2ek9n"></acronym></s>
          <rp id="2ek9n"></rp>

          <nav id="2ek9n"></nav>
          您的位置: 首頁 >> 生活百科 >> 情感課堂

          別讓自我限定阻斷幸福感知力

          發布時間:2022-11-14 來源:中國婦女報 閱讀:577
          字體:[    ]
          保護視力色: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但總是受到諸多限制,正是這些限制讓我們對幸福的感知力越來越弱

          ■ 任麗

          你是否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道理說起來都懂,可還是過不好每一天;內心有無數的想法,最終落地的卻寥寥無幾;內心渴望親密,卻又害怕靠得太近。

          腦海里不斷地有個聲音在提醒你:你不行、你不可以、你不能、你不被允許、你不夠好、你很糟糕……正是這些聲音,讓我們不斷陷入強迫重復的怪圈,也限制了我們新的可能。

          那么,該如何擺脫被自我限制的人生,迎接一個沒有遺憾、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30歲失戀,我的人生完了!”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活出真實的自我,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但總是受到諸多限制。比如,在處理問題時,只會下意識地使用習慣了的應對方法;只有一種固定僵化的模式,而無法采用靈活有彈性的模式;在面臨選擇時,經常會產生沖突與精神內耗,無法獲得自洽以及內在的和諧。

          正是這些限制阻礙了我們,讓我們對幸福的感知力越來越弱。

          來訪者小倩30歲,因為失戀,尋求幫助。她一直認為,如果30歲還沒有完成結婚這件人生大事,自己這輩子就完了。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限定。

          自我限定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當我們將自己限定在某個舒適的范圍內時,犯錯的概率會小很多,這會讓我們感到十分安全。而同時,過度的保護反過來又會限制我們的發展。

          自我限定,包括思維、情感體驗、行為層面的限定以及自我功能抑制。

          思維上的限定,指的是一種自動化的思維方式。小倩被男友拋棄時,她會“自動”覺得自己的人生完了,內心有個聲音反復地提醒她:你是不好的,你是沒有人愛的。

          情感體驗上的限定,指的是缺乏恰當表達情感的能力。我們通常會使用四種方式來表達情感:癥狀、行動、語言以及藝術表達。

          而軀體化的癥狀,是一種最為低級的表達方式。比如有些疾病就與長期的情感壓抑、攻擊自己有關;孩子也可能會通過發燒等癥狀,來表達自己想要被關注的需要。

          而用行動表達情感,在不成熟的人身上比較常見。比如幼兒可能會用抓撓其他小朋友的方式來表達喜歡。

          人格成熟的人,更擅長用語言表達情感,這樣的表達也讓別人更容易理解你的感受。

          有藝術天賦的人,則可以用相對升華的方式,比如音樂、戲劇、電影、文學等,來表達自己所經歷的痛苦情感,以此舒緩釋放。

          行為層面的限定,一般是指缺乏行動力,做事拖延,即便內在很想完成,卻無法開始。就像小倩很想從失戀的悲傷中走出來,她也知道這個時候多找朋友傾訴、找點興趣愛好轉移一下注意力對自己有幫助??伤褪遣幌雱?,這就是行為上的限定。

          自我功能抑制指的是一種喪失功能的狀態,也就是明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做到,可就是有勁使不出。那些在過去也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現在卻成了無法翻越的山峰,并因此不斷地自我否定。

          人為什么會自我限定?

          人們為什么會自我限定呢?很多時候,需要追溯到我們從小是如何被對待、被養育的。

          小倩在咨詢中,談到自己的父母是極其冷漠的人。父親很無能,媽媽愛抱怨。

          在她的記憶中,那個家要么是冷冰冰的,要么就是激烈的爭吵,這讓她總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而讓父母不高興。所以,從小她就順從聽話,不敢向父母索要任何東西。

          那時候,父親下崗,家里只能靠母親微薄的收入來支撐。甚至小倩的學費都不得不延交,這讓她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貧窮讓她過早地體驗到了人間冷暖,也在她的內心埋下了自卑的種子。

          早年養育上的匱乏,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我不重要、我不夠好”的內在感受,讓人極度自卑,導致討好的性格特點,形成一種不配得感。不配擁有更好的東西,或更好的人際關系。當這種人格特質形成,長大后就會強迫性地阻礙自己去尋找和獲得幸福。

          另外,因為缺乏正向的反饋與認可,往往會越得不到越渴望。這幾乎成了未來人際關系中的主旋律。

          我們會在內心一遍遍地重復,“只有被別人認可,自己才是有價值的”。但隨著每一次向外索求,得到的結果總是“拒絕”,這種挫敗感會導致更強烈的自我懷疑。最后,既沒有在成長環境中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也沒有在內心建立起安全的基地。

          因此,每當處理親密關系、人際關系時,我們就會變得十分焦慮,這促使我們表現出超強的控制欲。那是因為太害怕被拋棄了??稍胶ε?,就越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最終,將心愛的人越推越遠。

          如何破解自我限定?

          該如何破解自我限定的桎梏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內在沖突。

          嘗試透過關系中的一次次沖突,去覺察自己的內在模式。比如你很討厭別人的某種行為,那有沒有可能,是這種行為與你過往的經歷類似?如果別人的某句話讓你極其憤怒,你可以試著參考其他人的反應,看是否與自己有著一樣的不滿?

          這樣的參照可以讓我們去反思:是否別人的言行,觸及了自己的情緒按鈕?這些與我的早期經歷有哪些關聯等等。

          其次,看見成功背后的恐懼。

          一個人害怕失敗是正常的。但如果同時也害怕成功,那可能是因為,他害怕成功后會受到巨大的懲罰。

          就如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所說: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自尊取決于成功,還取決于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增大成功和減小抱負都可以獲得高的自尊。

          為了避免自尊受到損害,人們在潛意識里會故意破壞或阻礙成功,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總是在臨門一腳時會出現巨大失誤的原因。

          最后,可以通過心理咨詢獲得改變。

          當然,有些人可以通過向朋友傾訴,得到情緒的宣泄。但心理咨詢與朋友聊天的最大區別在于,大部分朋友很難做到真正共情你的感受。Ta可能會不自覺地帶著很多評判,很難保持中立的態度。而心理咨詢,能幫助你看到自身的資源與更多的可能性。透過咨詢師這面鏡子,能看到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盲區。

          小倩經過咨詢后,她從自我貶低慢慢地開始自我肯定。如今,她重新找回了自我,也準備好了迎接一段新戀情。此刻的她更有能力去維護一段重要的關系。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專欄作者)

          亚洲精品图区,日韩 欧美 精品 原创视频,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久久,欧美精品黄色免费在线播放A
          c_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