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組織建設創新”典型案例
聚焦破基層組織覆蓋之難,持續推動落實《關于在全省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全面推進“組建群團組織,擴大黨的工作覆蓋”的實施意見》,不斷健全完善聯系廣泛、服務婦女的組織體系,特別是在廣場舞女性、全職媽媽、自由職業女性等女性群體和在互聯網平臺、快遞物流業等新業態及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中拓展組織和工作覆蓋的經驗做法。
銅陵市婦聯
義安區西聯鎮棋桿村“愛心媽媽”依托村“婦女之家”澆筑希望之花
案例簡介:2019年1月,棋桿村的22位“愛心媽媽”自發成立志愿服務隊,她們助力打造了兒童之家,為75名留守兒童建立成長檔案,開展結對幫扶紓解留守兒童困境。3年來,她們累計籌措資金25.3萬元,開展“微心愿”162次、助學慰問132次、親情陪護262次、才藝表演53次、作業輔導108次,2022年4月份獲評安徽省“月評十佳”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
“小朋友們不要在沒有家長帶領的情況下私自下水游泳……”“如果看到小朋友溺水了,第一時間呼喊大人”,近日,在義安區西聯鎮鐘倉中心學校里,一堂別開生面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課正在進行中,講課的人身份有些特殊,她們是一群“愛心媽媽”。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西聯鎮棋桿村的留守兒童人數也在增加,他們的個人生活基本是由爺爺奶奶或親戚照顧。為讓村里的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快樂成長,2019年1月,來自該村的22位巾幗志愿者依托村“婦女之家”自發組成公益團體——棋桿村“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她們中有教師、退休老干部、村干部、愛心之家公益協會成員,她們帶著愛和關懷走進了留守兒童的生活,為孩子們心靈的最深處增添一抹亮色。
一間暖心屋,打通心靈的孤墻
為了讓村里的孩子擁有一個固定的、可以休息玩耍、交流互動的“樂園”,“愛心媽媽”們積極開動腦筋,奔走于各政企單位,尋求資金幫助,并積極與村委會對接。這期間,她們碰過壁,遇過阻,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多方合力,最終籌措到資金19萬余元,其中省婦聯投入15萬元打造了“婦女之家”,為各項活動開展提供了陣地。2019年4月,一個集活動室、輔導室、圖書室、親情聊天室等功能于一體的兒童之家順利建成。在這間小屋里,上演著許多暖心故事,“愛心媽媽”們為留守兒童常態化開展關愛慰問、作業輔導、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等志愿服務活動,以“有趣、有用、有效”的實踐形式,給孩子們送去“媽媽”般的溫暖和柔情。
一本檔案簿,記錄需求缺口
為了全面了解棋桿村留守兒童的底數和具體情況,志愿服務隊的“愛心媽媽”們一家家走訪,與孩子家長或監護人一個個溝通,半個月不到就基本摸清了全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學習和生活情況,共摸排出75名留守兒童,為他們建立了詳細的成長檔案,實行動態服務和幫助,并及時補充、跟進變動情況。
在與留守兒童接觸的過程中,“愛心媽媽”們發現,監護人們更注重孩子的人身安全和溫飽問題,而忽視他們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這也導致孩子們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孤僻、逆反等心理問題。為了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愛心媽媽”們便利用寒暑假、端午等傳統節日,開展愛心慰問、親情陪護等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為孩子們輸送精神、文化層面的“營養補給”,引導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 提升自我價值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幸福感指數。同時,志愿服務隊還依托西聯鎮棋桿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兒童之家、鄉村少年宮等陣地,積極開展女童保護、青春期健康知識講座、防校園霸凌、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等項目活動,讓75名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學有人教、難有人幫”。據統計,3年來,義安區西聯鎮棋桿村“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累計為留守兒童籌措資金25.3萬元,開展了“微心愿”162次、助學慰問132次、親情陪護262次、才藝表演53次、作業輔導108次,累計服務時長超過10800小時。受助的75個孩子中有4名孩子考上了大學,有3名孩子參了軍,還有6名孩子走上了工作崗位。
一路幫扶情,升級社會關懷
為了讓這項愛心事業長久、有效地延續下去,棋桿村“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建立了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組織每位隊員至少與一名留守兒童結成對子,還專門制定了積分制考核細則,以周為單位開展關愛行動,通過大家庭的社會關愛來彌補小家庭的親情缺失。每周,“愛心媽媽”們都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時間,去看望自己結對的孩子;每月,“愛心媽媽”們要挑選一個工作日,去陪伴孩子們;每季度,“愛心媽媽”服務隊,都要召開一次座談會,分析解決在愛心幫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幫扶活動進行點評,及時改進。每年“六一”兒童節、國慶、春節等節假日,“愛心媽媽”們都會陪伴在留守兒童身邊,帶領他們一起讀書、看電影、做游戲。此外,她們還資助村里的困難家庭學生,助力他們成長成才。
一身戰“疫”甲,書寫巾幗華章
2022年疫情防控期間,棋桿村“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全體成員都遵循西聯鎮防疫部署,前往防疫一線,配合開展核酸檢測、疫情宣傳和秩序維護等工作。這期間,“愛心媽媽”汪玲玲已經有了6個月多月的身孕,不久后就將迎來她的第三個孩子。但她每天仍堅持手持小喇叭走村入戶用方言喊話宣傳防疫知識,安撫村民的恐慌情緒。面對同事的擔心和善意提醒,她總是笑著說:“我可是上陣‘母子’兵,比你們還多一份力量呢!”在防疫的同時,“愛心媽媽”們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孩子”,她們通過電話和視頻與留守兒童監護人聯系,提醒家長要遵守防疫要求,做好家庭防護,按時按次參加核酸檢測,不串門、不聚集,為孩子們營造有利于學習的居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