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國將有效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引領作用,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數字經濟、互聯網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深入開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創新,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這段話出自2020年11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國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主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從由招商引資為主,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從被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轉變為主動參與和影響全球經濟治理。在新的條件下,我們必須統籌開放型經濟頂層設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進自身制度建設和法規建設,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外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2017年以來,我國吸引外資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二,對外投資流量位居全球前三,對外直接投資升到第一位。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9.1萬億元,同期國際市場份額從10.4%提升至13.5%,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十年間,我國對外簽署的自貿協定數量由10個增長至19個,與自貿伙伴的貿易額占中國全部貿易額的比重由17%增長至35%,貿易伙伴不斷增多,市場布局日益優化。
九年前的今天,我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這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歷經五次擴圍,我國已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21個自貿試驗區,向全國復制推廣了包括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海關通關一體化等在內的278項制度創新成果,為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累了有益經驗。自貿區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占全國18.5%的外商投資和17.3%的進出口,成為名副其實的對外開放高地。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未來,我們將同世界共享市場機遇,繼續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積極發揮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的引領作用,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不斷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本期特約專家:卞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