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完善土地執法監管體制機制,堅決遏制土地違法行為,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這段話出自2019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命根子”為比喻強調了耕地對我國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表明了要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的堅定決心,并對各地保護耕地提出明確要求。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作為人口大國,我們必須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這是關系到民生保障和國家安全的大事。因此,實現糧食穩產增產至關重要。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它的面積大小和質量高低直接影響糧食安全??梢哉f,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耕地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底,我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6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時,我國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總體質量不高,超過一半的耕地靠天收。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耕地是稀缺資源。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建設用地需求增大,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了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的現象,導致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威脅我國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
“農田就是農田,農田必須是良田?!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保護法治建設,嚴格劃定耕地保護紅線,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保耕地數量、提耕地質量、管耕地用途、挖耕地潛力,著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484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我們更要時刻緊繃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在耕地保護上實行黨政同責,強化執法監督,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同時,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本期解讀:陳銳海 央廣網評論員